记于阴历廿四
侄子找奶奶,忙碌着的老太太告诉他在祠堂那,他走到堂屋口看见我,便问我祠堂是哪儿。我说在西村头,他便向馥郁的余晖中跑去。
小侄子跑到欣欣家隔壁,金灿灿的阳光一如既往的沐浴着他那个破落的小村庄。天边几丝薄薄的云漫不经心的飘着,离小村庄远去,变了风的冬日,一切暖洋洋的,像变了个调子,连萌萌这只小京巴都溜到西村头的西面的村子撒欢去了,也不知归来。
小侄子念二年级,不知道祠堂的祠字怎么写,也不知道祠堂的堂字怎么写,当然就不知道祠堂是什么意思了。也许今天他会知道,祠堂就是西村头,就是一个地点,一个方位。就如同我父母给我的几个标记不到地图上的地名:“下沙田”、“南浜顶”、“副业渚”、“西头”、“乌龟地”、“秧田”、“观音基”。这些烙着历史痕迹的小地名,真是有趣啊。西村头真的什么都没有,荒草掩盖着瓦片乱石,连掉落的泥灰都早已飘散,化为历史的尘埃了。我没见过它的繁华,但经历过它的荒没到消失。
母亲在搭茅草棚子,还有隔壁的一个婶婶也在帮忙,小侄子也能做我当年的活了,按户去收罗稻草了。自从我不再搭这个棚子,我母亲就年年不能再错过了,有时候遇到天气不好,甚至在自家的菜园子弄个迷你型的,但大多数时候都在祠堂这块空地上,有些年我不曾在廿四回来,今天,我这一瞧见,显来这棚子是越来越没有以前气魄了,以前可是三间两层的,现在差不多就剩下一对柴火掏个窟窿了。天庭要是有质监部门,估计灶神上去了也不好交代哦。
廿四夜棚子的说法大概是送灶神上天过大年,地上要放火烧幢屋子让灶神给带上孝敬玉皇大帝,以保来年免灾吧。
隔壁村上也在搭着,好像稍微齐整些,棚子映衬在灰白格调新农村的涂墙下,特别显眼。
这灰白涂墙,算是近几年我们农村老家房子最巨大的变化了。农村房子在经历了一二十年的改建之后,突然嘎然而止,这一停就是十几年,也就是城里房价蹿升的十几年,乡下房子几乎没有变化,改建都要去镇里审批。新农村建设,老房子怎么新?刷漆真是一个好办法,只要不走到房子里面去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粉墙黛瓦,比起徽派建筑,只缺个马头墙了,煞是齐整。
母亲搭好棚子,领着侄子去找萌萌这只小宠物犬了。没过多久小家伙被母亲捧着回来了。走到西村头放在地上,母亲脚一蹬,这家伙,灰溜溜的往家里去了,很自觉地进了自己的小窝,不一会儿还打起呼了。母亲说隔壁村的大姆妈见到了把它关在家里了,等我们去接回来。这倒也是,被关在人家还要感谢人家的,这年底,关在家比溜在外面安全多了,偷狗的可是敢明目张胆的从你手里把狗给抢了去的哦。
晚上,随着一把火,灶神就去了天庭,等开年再把他接下来。今晚的人还真多,有二十多个了,能齐聚在西村头,一起参加一个属于本村的活动,真的很难得了。
隔壁村的阿姆有个女儿在美国,还故意托她弟弟搭了个棚子,想拍齐了整个活动视频传去美国,让她外甥也感受一下这中国的年味,可惜,我得承认我把这好事给搅了,对不起,虽然你是我同学,但我不知道。找个借口我遵守老传统,习俗而已。麻烦你告诉你那外甥,这才是最有趣的。想当年谁不是好好守着棚子的呢?轮流回家吃饭然后再回来当差值班,为啥?就是为了防“纵火”!
像我还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估计是一种念旧吧,对过去的向往,对童年气息的寻觅,只是随着一场过火,似乎又什么也没有找到,回到房间敲下这些文字,又是不是强作记忆呢?老太太说的祠堂头从我嘴里出来就是西村头,到侄儿代或许会叫星星家吧。
很多老传统慢慢的消失,但是偶尔念起或者经历,真是不错的感觉。过了廿四,就开始掸檐尘过年吧。
http://news.idoican.com.cn/yxrb/html/2008-03/06/content_3225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