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于“阅读”的重新认识
三年前,我买了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硬着头皮啃这本书,想借这本书拓展一下我的阅读量,花了好大的力气,读到一半,我觉得似乎等于没看,于是我想重头再看吧,可还是这般涩,于是作罢,我读不来它。再看托尔金的《精灵宝钻》,那个比高数还难看懂啊,翻到前面,翻到后面,完全是左手跟右手比谁更忙。在学校念书的时候看《平凡的世界》觉得能看得懂,最近又看一遍,才知道那会儿看懂个啥呀,就顾着认真的看里面的爱情了。有很长一阵子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是作者的问题,谁让他写的那么晦涩难懂了,那些个人名地名,真是故意跟中国人作对的,高尔基的书看到后来人都搞不清了。所以就这么的觉得书可以这么分两类,一类还能看的来的,一类看不懂的。无聊的时光总要靠一些事情去打发吧,于是不管看的懂看不懂,就瞎读,能读完一本是一本。“开卷有益”嘛。行不了万里路就读千卷书吗?
今日读到余华的杂文《大仲马的两部著作》终于又想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懂了点。他说他儿子十一岁了,是该给他选择一些合适的书籍了,他推荐的是《三剑客》和《基督山伯爵》。我忽然恍然了,原来我还没有入门,并且我也没有天赋。除了最近几年有几个朋友有点推荐书籍外基本上都是瞎看看的。今天我来讲讲我对阅读的重新认识。
阅读也是一门“欣赏”的艺术,欣赏写手或者是作家的作品,就好比欣赏音乐、美术、歌剧等艺术;欣赏美味佳肴,就好比品美食,品酒,品茶等,我理解的欣赏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心理对一种事物的理解表现出讨厌或者喜欢的情感体验。所以欣赏的范畴很广泛,对每一种事物的欣赏能力达到一个高的层次就差不多就是一个“家”或者“师”了,音乐家对乐曲,美术家对绘画雕塑,美食家对美味,影评家对影视作品。成为“家”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基本上要走过“技”、“艺”、“哲”,或者叫“禅”的漫长旅程。但大部分人没有成为“家”,只是停留在“技”的层面上。只有少数人能走到第三层,也有极少数人跳过“技”一层的,当然少之又少。
阅读从这几个层面上去理解就是欣赏作家的作品,首先知道作者讲的是什么故事。其次是感受作者想从作品中表达的思想,他的哲学理念,再者就要像一个作者去看另一个作者如何来实施他写此文的目的了。简单点讲,就是普通的读者是看看作者写的具体是什么,而不一般的读者,比如作家,往往是看故事的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何要写。我在看余华写的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很强烈的以上感受。虽然余华没有提及这些,但我深深懊恼,觉得以前好多书我是白读了,现在我的困惑也得到解决了,原来书也不是可以乱读的。
我打个比方吧。好比对音乐的欣赏,就我目前层次的理解,比较高层次的欣赏能力应该是对音乐剧,对交响乐的欣赏吧。不懂欣赏的时候听老师说这个乐章表达的是啥啥啥,那个乐章要表达达啥啥啥……总之是波澜起伏的情感抒发。当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不会欣赏高雅的音乐艺术,因为我自个的欣赏能力目前根本无法企及那个高度。而一本本由文字堆砌起来的书籍,看看外表似乎是一样的,其实并不是识字量上去了就可以把握得了的。
识字了可以开始读书了,就像认识五线谱了,可以开始学乐器了。孩子去练琴,从最简单的开始,一小节,一小行;来点附点节奏,换个把,揉弦,双音,……越往下去才发现没走完的路越来越长。其实我们读书也需要这样类似的循序渐进的。演奏乐器的难度一开始一点点增加的是显性的难度,技术达不到就是演奏不完,或者演奏的让人听不下去。可是读书呢,看得懂不懂只有自己知道,甚至自己会认为自己看完了,看完了就好了,是这样吗?把字一个个扳到完也是完。反正短时间也没什么显性的表示。“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是扳字这么读法,那即使大腹便便也无?所以长久来看还是会有显性表现的。对于练琴要练到什么成就,什么层次,还真不知道是不是仅仅苦练能达到的。所以识字仅仅只是可以开始阅读了。
怎么阅读呢?我相信阅读的技艺也是可以学习的,即使不成为什么作家也是可以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的。阅读是更需要循序渐进的。如果有个行家提点提点那是幸事。而对于我来说,我才刚刚知道要训练我的阅读技巧,所以我就不在这里说如何阅读了。可以去网上搜索“阅读的技巧”,希望我们都能真正学会阅读,一辈子的事情,越早越好,永远别嫌晚,慢慢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早日能自由遨游在世界文学的瑰丽宝库中。
(我相信编的最好的书应该是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了,已经弄得那么浅显易懂了,可还要老师逐字逐句去教吗?这跟我们青少年的阅读能力是否有关呢?)
给个链接:《如何阅读一本书》
70余年历久弥新的阅读经典,教你如何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的全球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