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60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第一次看到它,是还在师范里读书那会儿,厚厚的三本,叠在一起那就更厚了,对于不爱看书的我要看完它是需要勇气的。当年这本书是来我校实习的苏州大学的一位学生离开时留给我们班级的纪念品。他走之后,这本书就在我们班里传阅开了,轮到我读差不多个把月之后了。后来工作后有机会给自己买了三本一套,也推荐给我的学生看,记得一个学生拿回去放了几天,我问他要还的时候,问他觉得怎么样?他很害羞,抓耳挠腮的摇着头,说没看。是啊,这书,怎么可以强给人家看呢?
我是从泥土地里出来走进学堂,然后留在学堂里做老师的。当初还没踏上讲台前,我看这本书对里面有些桥段印象还深刻。比如,黑、黄、白三种颜色的馍馍;少平是如何用劳动“洗劫”“官二代”的;少平跟晓霞的恋爱。这些片段跟我的生活经历很接近。那个时候觉得劳动真的好厉害,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让人尊重自己,让自己富有起来,当然这个理现在也存在,只是有点晦涩难懂罢了。
后来自己买了又读了一遍,那时候已经工作了几年,对这本书的看法又不一样了,开始挟着自己稍许的阅历去跟随书中人物经历弄人的世事。再后来看了一部拍的非常不错的由他改编的连续剧,基本很遵照原著,非常精彩,有些书里的心理描写等无法通过画面的语言也通过电视的旁白形式读了出来,也挺感人的。
关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和作者路遥的经历可以百度搜一下《早晨从中午开始》,呕心沥血的过程啊。
《平凡的世界》发生的时间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我出生的前后,也就是我父辈跟少安和少平同处在一个年代。我跟父母交流起书中情节时,对于那个时代前后的事情,他们嗫嗫嚅嚅,似乎很避讳。而我却偏偏会故意去搜刮一些他们那个年代的事情,通过对这些的阅读,我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亲。
少安是家中长子,年纪轻轻就开始担负起撑起家里的担子,娶得婆姨贺秀莲,两个人真是很配啊。可是这两个好心的人还是有吵得很凶的时候。秀莲疼自己的男人,他的男人白天干粗重活,秀莲就盛锅底里比较稠的给这个干粗重活的男人吃,这看来多么体贴的一件事情,反而遭到少安的不理解,甚至批评。从少安的角度来说,他有责任让全家过更好地日子,不能自己挑肥拣瘦,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有苦有难要自己先担着,而不是先自己享福,这是一个多么有担当的男人啊!可两个好心人就吵上了。你说谁有错呢?都没错吧?再说“箍新窑”这一人生中的大事,他们俩个一个催,一个拖,绊了不少口角。这些生活中的矛盾皆是因为他们各自生活中的绝对重心不一致,可是谁都没有错,可是让读者看了捉急呀。这些生活中的哲学,作者在书里给我们这些年轻后生好好地上了一课,多换位思考,生活应该更和谐。
书中也有很多社会层面上的事情引人思考,比如土改这个话题,我当年学习“毛概”的时候有一章节专门讲土地改革。这个在书中也写的很精彩,我想作者对这个有很深刻的认识。少安在土地里的奋斗史跟土地政策息息相关,而少平人生中户籍制度对他影响也着实不少,投胎是那么重要,这两个问题在当今社会也还一直是存在的。而这些是我工作多年后读到第二遍才看懂作者在这里面的用意,我这里就不展开来了。
所以读书不仅要渐进还要就近,没有某些阅历就读不懂某些书。读书就是跟作者的交流,而有效的交流是得相互听得懂对方的表达意义。小孩子爱看动画片,那是他能理解的世界,成年人爱看生活肥皂剧,那是他理解的生活,而唐僧对孙悟空说佛法的时候也就需要个紧箍咒了。我们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就对书中有类似经历的人特能感同身受,或者说认同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往往有什么样的心理。当我们理解了这个,那些人世界的分歧又是多么好理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