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孩子
放学还早,骑辆单车出了单位。向左拐?还是向右拐?左拐是水泥路接着柏油马路直到家;右拐……,右拐会是什么样子呢?脑子里回想起那些还在学生年代走过条条小路,米沙路,土路,小田埂,想起骑车穿行于小田埂上的童年时光,真是很有趣。不知道这些路还在吗?今天就找一条陌生的路回家吧。
扭过车头,把夕阳抛在后头,短短一段柏油马路之后就是水泥路了。路况很好,小时候的坑坑洼洼的沙石路彻底没了。还记得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能骑上沙石路已经觉得很不错了,特别讨厌下雨天的泥路,那些没长草的能把脚都没在里面烂泥路的,可以把自行车卡的推都推不动,不得已骑上那些长草的小田埂,小田埂30厘米左右宽,由于走的人少,加上密布草,路面不容易烂。倒是一个不错的单行道,当然了技艺不过关的还是不敢骑上这些我们男孩子们雨天的快行道的。
后洪村弄得很漂亮,至少外观上是的吧。错落有致的小村落边有整齐规划过的绿色植物,被一圈小树桩围固着的小池塘里插着个牌“禁止游泳,禁止垂钓”,看看这水,能游泳吗?能有鱼能钓吗?想起小时候村边的那条河,一到夏天,钓鱼游泳,那真是天然的游乐场。一句话,污染了之后的时代真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被拉的回来。
进了后洪村,当年留下我四年欢声笑语的后洪小学也已经被撤并了,几个老妇人在廊檐下攀谈着,看见我这么个背着包的骑行的中年人,觉得很诧异,掀起眼神,远远的看着我,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呵呵今天我可是一身平民装扮,要是哪天我骑行装过来,可不要把她们吓着了。想想当年天天在她们门前经过,可能还叫过她们婆婆呢。
出后洪村,向北。村落迅速开始褪化成原来该有的样子,估计这些村子不需要参与什么创建活动吧?本来是啥样现在还是啥样,在最近10多年的禁止农民私自在宅基地上改建房的规定(极力抗议!)下,大多村落还保持着它十多年前的朴素。甚至还有炊烟袅袅。这些村落之间最大的变化估计就是村村同上水泥路了,公益财政给这些村落带来的改变除此之外做的明显的就是村村都有垃圾桶和垃圾投放点(更像垃圾焚化炉)。
村与村之间。铺天盖地的碧绿,麦苗疯狂的开始拔节了,吸着养分,吐着青绿。
一个孩子坐在田垅上,一边是青青的麦苗,一边是小沟渠。我从他侧面骑过去后,才看清,10多岁吧,手里拿个风筝收线器,顺着他的线,向天上看去,一只风筝在天上晃荡着,不是很高,色彩艳丽,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放风筝的情形。
风筝,也叫纸鸢。从字面也可以看出它以前使用竹子和纸做的,如今几乎见不到这样的风筝了。批量化生产的风筝,工艺尺寸都是标准化的,买来就能飞。
其实做风筝还是很有学问的。要会用竹刀劈竹篾,又不能打的过细而受不起力,每根的粗细要差不多。受力面糊纸也要注意,如果风筝左右受力不匀,自然风筝是要牵跟斗的。我小时候最拿手的就是六角纸鸢,受力面简单,只要三根竹篾,粗细大小也不是很重要,又可以做的很大,放的老高老高,只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拿去比飞的高往往占上风。我隔壁的爷爷做的风筝挺好的,我就经常去看他做风筝,但是我又没耐心看他做完整个风筝,因为他做实在太慢了,动不动要几天才能完成,曾经见他做一个蜈蚣式样的,竟然第二年才拿出来试飞,可惜没有飞起来,然后拿回去改装,最终还是没有飞上天,终究在柴房里蛀掉了。
隔壁爷爷跟我家也算比较亲的,但问爷爷要个风筝也是件很困难的事,偶尔他会将去年玩过的风筝送给我,有时候是蝴蝶鸢,可惜不是触角断了的就是翅膀折断过了,拿回来我还要补补才能放上天,没放上几次就被挂在上面的尾巴打破了纸糊面,摔下来砸断了筋骨,没多久就彻底报废了。一般的蝴蝶鸢都是要人为的加个尾巴以调整平衡的,除了做的特别好的,迎风吃力左右均衡才可去了尾巴。
我见过的最好的手工风筝是一只巨大的蝴蝶鸢,足有我一人高,但是它跟我缘薄,它最终没有属于我,说来还有一个故事。念小学时候,我在西村口跟我的小伙伴们玩,刚巧天上飞过一只纸鸢,摇摇晃晃往西边坠,一看就知道是断了线了。我跟我的小伙伴就开始追,穿过麦田,被河拦住了去路,再绕河过桥,好不容易追到,约摸也跑过去2里路了,我脚步快,我抢到了纸鸢,我那小伙伴,从后面赶来,手里拽着尼龙绳子,这绳子的另一头系在我这纸鸢上,很明显了,要跟我分了。“分赃”结果是我拿纸鸢,他拿绳子,无可非议。这结果我当然满意,我扛着纸鸢跑回家,这家伙真够大,够猛地,我费了好大劲才将它拖回去。系上家里最粗的秧线,在晒谷场上玩起来,不敢放高,就2层楼高吧,怕绳子不够吃力,也怕飞高了,引来了它的原主人。玩到傍晚时分,失主还是上门了,纸鸢被要回去了。我跟失主说,绳子在另一户人家那,他说那个绳子他不要了。诶,真是的,到后来还是捡着绳子的人赚了,哈哈。
这算不算缘薄呢?报纸糊的纸鸢,虽然没有什么花纹,但看它的骨骼强劲,糊纸光趟,迎风面有力体美学,放到天上就像个霸王啊。可惜不是我的,我也做不出来。我就这样看着它被扛走了。欢喜了两个小时,空欢喜一场。
当我从这些记忆里回过神,那个放风筝的孩子已经离我老远了,但他还是低着头,红色的外套嵌在绿色里,不知道在等太阳落山还是在等他的妈妈回来跟他一起回家。
骑到村口,约摸10多里路吧,也全都是水泥路了,乡村的路网建设是挺快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只是窄一些。拐进村前小路,夕阳已落入远处的麦田里。
陌生的路上有一些是熟悉的风景,有一些是陌生的风景,还有一些是脑海深处在不经意间才能想起的风景,但大多都是美好的。